行业新闻

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亮点解析

发布时间:2013-12-26 点击数:100

点睛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现实

近年来,拆掉“真文物”建造“假古董”的现象屡有发生。打造假古迹成为一种风气。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更是热衷于“拆旧城、建新城”,无视城市的历史传统与文脉,千篇一律、雷同化地打造所谓现代化“新城”。一位德国历史学家针对北京的旧城改造曾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

对策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人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人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人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解析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现在许多城市却仍然用一些与城市的历史毫无联系的规划手法搞建设,隔断了历史文脉,当一个全新的城市建设起来后,这个城市年轻得几乎没有历史,没有文化内涵,甚为可惜。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发展中,不能把“根”断了。城镇化、现代化需要坚实的文化底蕴。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非常及时、非常重要。这背后,就要转变我们的发展观念,改变唯GDP论,真正转变执政理念,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发展观。欧洲的“紧凑发展”令许多历史城镇保持了其紧凑而高密度的形态,美国人则提出了“精明增长”概念,意在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这些都非常值得借鉴。

点睛 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

现实

2012年我国启动了传统村落的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10年,总数锐减为271万个。十年内减少90万个自然村。随着城市扩张,大批农民入城务工,致使村落的空巢化严重。村落生态已经出现了人去村空一一从“空巢”到“弃巢”的景象。处于濒危的古老村落将何去何从引发关注。

对策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解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面对每天至少消失一百个村落的现实,保护传统村落是一件攸关中华民族文化命运的大事。在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村落的减少与消亡是正常的,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与途径,世界各国皆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村落的文明财富就可以不知底数,不留家底,粗率地大破大立,致使文明传统及其传承受到粗暴的伤害。我们很多文化遗产活态地保存在各地的村落里。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评定的标准,它必须“扎根于有关社区的传统和文化史中”。此次会议提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是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科学把握。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绝不是简单地把农村都变成城市,把乡村民居都变成高楼大厦。

点睛 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

现实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不少地方热衷于拉大城市框架,从省会城市到小县城都在实施规模可观的城市新区建设,但资金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地政府。“土地财政”仍然是部分地方推进城镇化的主要资金来源。部分地方将大量的农业用地“划”为建设用地,以此来卖钱。

对策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此外,会议对“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了部署。

解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很有必要。目前营业税是地方主体税种,营业税改成共享的增值税后,地方主体税种收人缩小。比如,资源税就可以成为地方税里面的支柱财源,资源税可以形成大宗稳定支柱财源。另一个支柱,就是在上海等地试点的房产税。按国际经验及中国改革推进进程,房产税税制建设势在必行,而且有望给地方政府提供稳定、可预期的税收支柱。此外,有必要使消费税成为地方税主体税种。

点睛 尽快把城市开发边界划定

现实

根据国家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10》的数据,上海开发强度已近50%。另据统计,北京开发强度也超过了50%。反观国外,法国大巴黎地区的开发强度为21%,我国香港人口密度是上海的两倍,但开发强度仅为24%。但是,目前上海的人均GDP距上述城市的人均GDP还有不小差距。如果每个城市都“摊大饼”式扩张,“城市病”难以避免。

对策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解析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我国未来发展中应有节制地进行土地开发,不能把宝贵的耕地、绿色空间都变成水泥地。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要调整城市的空间结构,减少工业用地,扩大城市的居住空间、公共设施和绿色空间;要保持农业生产空间,如18亿亩的耕地“红线”,就应严守;严格控制城市总面积的扩张,特别是特大城市的面积,更应给予严格控制。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还提出“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并“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各地一定要有自律精神,控制开发强度,让城市居民有生态空间,给自然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幸福的家园。

点睛 一张蓝图干到底

现实

“一任领导一个规划”是一些地方的真实写照。规划的调整,本质上是利益的调整。特别是一些落后的乡镇,投资商看中哪块土地,地方政府就将项目安排在哪里,只能是“规划规划,墙上挂挂”。

对策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格局作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布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此外,会议明确: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解析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宋迎昌:“一张蓝图干到底”,非常重要。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追求政绩,法律制度不完善,加之规划强制性不够、预见性不够,不断修改既定规划就成了部分地方常有的事。一任新领导一个新规划,规划的严肃性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这就需要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格局,从根本上清理规划种类太多太滥的状况,还要加快规划的立法。规划本身要更加科学、更富前瞻性。此次会议提出“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都将对城镇化的科学推进发挥重大作用。(本报记者 冯 蕾 李 慧)
数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1.一条新路

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并提出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要优化布局”“要坚持生态文明”,这条“新路”对中国城镇化道路进行了全面部署,富有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

2.两组关系

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3.三大城市群

会议对“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作出了新的部署,其中明确指出“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会议明确“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

4.四化同步

会议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5.五位一体

会议提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这深刻诠释了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精神。

6.六大任务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大主要任务,分别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冯蕾 李慧整理)

他山之石 国外城镇化经验教训

底特律 城市因产业空心化而破产

底特律的发展历程体现产业发展的兴衰。这个曾经人口达到1800万人的美国第四大城市,拥有成千上万家汽车相关企业的著名“汽车城”,如今却面临着暴力犯罪频发、失业率畸高、财政危机等严重问题,全市遍布废墟,人口骤降到只有约70万人,它的工业地位也已经破灭。底特律的没落与汽车产业的衰落紧密相连,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全球分工体系中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汽车产业在发生转移的同时,新的产业发展未能同步跟上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导致产业空心化,从而使城镇化失去了支撑。

圣彼得堡 科学规划引导城市建设

圣彼得堡作为历史名城,其科学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规划以营造舒适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他们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规划实现了和谐交融。圣彼得堡净化了97%的污水,几乎实现了对涅瓦河和芬兰湾的污水零排放。